先生之学,始出词章,继逃佛、老,终乃求之《六经》,而一变至道。世未有善学如先生者也,是谓学则。先生教人吃紧在去人欲而存天理,进之以知行合一之说,其要归于致良知,虽累千百言,不出此三言为转注,凡以使学者截去之,绕寻向上去而已,世未有善教如先生者也,是谓教法。
四书
《大学》之要,诚意而已矣。诚意之[……]
先生之学,始出词章,继逃佛、老,终乃求之《六经》,而一变至道。世未有善学如先生者也,是谓学则。先生教人吃紧在去人欲而存天理,进之以知行合一之说,其要归于致良知,虽累千百言,不出此三言为转注,凡以使学者截去之,绕寻向上去而已,世未有善教如先生者也,是谓教法。
《大学》之要,诚意而已矣。诚意之[……]
我知道过了某个点儿,我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思绪了,所以我打算每当有想法时立即停下然后记下来,也许会有缘人需要呢!
子曰: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这里的师,简单的讲就是某些方面高于自己,简称强者。所以要师于强者,也就是追随强者。[……]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-1529年1月9日),汉族,幼名云,字伯安,别号阳明,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。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
王守仁([......]
纵观儒释道心,没有哪一个不是强调追随内心、反诸求己的,很多人都已经证明了向外求最终都所获甚少或者连方向都错了,说到底就是要有强大的自信力。遇到领导腿不软,遇到大神心不慌,把他们当哥们,平等的对待一切,其实他们本来就和你一样的,你叫声领导与大神是在夸奖他们呢,他们应该赞美你才对,如果他们悟到了。[……]
致知在格物,格物而后知至
著名解说有二
一是朱熹版如下:
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是以大学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[……]